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鞍山党史 > 历史事件

甲午战争中清军五次反攻海城

发布时间:2016-04-21 00:00|栏目: 历史事件 |浏览次数:
甲午战争中,日军在攻占旅顺后,于1894年12月13日进攻海城,海城位于辽南,北接辽阳、奉天(今沈阳),南临盖平,西南接牛庄、营口,东连凤凰城、岫岩,是辽南之锁钥,海疆之咽喉。海城清军虽进行激烈抵抗,终因战斗力弱,海城失陷。鉴于海城的重要地理位置,自1895年1月7日至3月3日,清军组织并实施了五次反攻海城之战。
四川提督宋庆接北援海城命令后,率9000多人星夜北上,扎营马圈子、感王寨一带。1894年12月19日,日军派第18联队第1大队的两个中队,向马圈子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顽强抵抗,但感王寨终被日军占领。
1895年1月起,清政府调集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陆续赶到,会同宋庆军,对海城守敌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1月17日,清军兵分两路反攻海城,13时20分,东路长顺部进至距日军阵地四五百米处,因敌"枪炮如雨,未能遽上",战至14时35分收兵回营;西路依克唐阿部前进至距敌2000米处与敌激战,战至16时40分,因日军得到增援,无法继续前进,被迫收兵。
1月22日,依、长两军又向海城守敌发动了第二次反攻。依军由城北和西北方向进攻,由沙河沿迂回至欢喜山西侧,绕攻城西北角。清军前进至海城北5公里处时,因日军炮火猛烈,无法前进,战至下午,被迫收兵。清军退却后,在途中仍能"逐渐恢复队形"。
2月16日,清军又发动了第三次反攻。这次反攻除依、长两军外,又增加了徐邦道的拱卫军和李光久的老湘军,共90余营,达3万多人。此次反攻海城从上午9时至下午5时,鏖战终日,虽未收复海城,但战后李光久老湘军占了二台子,徐邦道拱卫军驻扎在柳公屯,依军占据了安村堡子、大富屯一带,距城均数里,继续对守城日军取包围之势。战至下午5时,终因日军"放炮死拒",无功而返。
四攻海城是清军在辽南战场上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作战。反攻从2月21日到25日,持续5天,作战分别在海城和太平山两个战场进行。
在海城战场,清军兵分三路,于21日凌晨开始进攻。东路长顺军首先进攻栗子洼,以牵制双龙山、双山子的日军。中路依克唐阿军由验军堡、玻璃堡子进攻欢喜山。西路吴大澄、徐邦道率队所部占领安村堡子,进攻亮甲山,罗应旒据龙台铺绕攻唐王山。日军开炮阻击,双方在10公里长的战线上进行激战。各军奋勇猛攻,日军逃至山顶。罗见亮甲山即将得手,率队从唐王山后抄袭,准备向城内进攻。不料敌援军赶到,罗部有被包抄之险,正在进攻亮甲山的徐邦道立即调转炮口支援罗部,并越过沙河(今海城河)与罗两面夹击敌军。经过激战遂将日军打退,但因伤亡较多,各部于25日午后2时分别后退。
在依、长诸军反攻海城的同时,宋庆率部向太平山日军发起进攻,展开争夺太平山之战。2月21日黎明,宋庆、马玉昆按原计划向太平山前进。8时许,前进至太平山时,与日军遭遇,清军奋勇击退日军,占领太平山。24日凌晨,日军反攻太平山,清军依靠防御工事,"应战最力",马玉昆亲兵百余人最后仅剩20余人,马玉昆"战马三易,均被炮毙"。至午后5时,清军终因伤亡过重而后退。
1895年2月27日,清廷再次谕令三路反攻海城。在清军集中力量围攻海城的时候,日军开始进犯鞍山、辽阳。清政府电令长顺、依克唐阿率部北援辽阳,魏光焘等西援牛庄,由此解除了对海城的包围。
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争期间,辽东人民纷纷自发组织民团(团练)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清军反攻海城期间,民团由大川头(宽甸北12公里)、太平岭等处分路出击,在一拨茅、欢喜岭等处与日军展开激战,"毙贼七八十人,生擒倭领队贼目广田甚吉一名,夺获枪械子母(子弹)衣物多件。"日军被迫溃退回宽甸县城,民团"跟踪进击,又毙贼数十名",并由东门冲进县城,日军"由南门奔向磬儿岭而遁"。民团又乘机斩杀日军5人,并收复宽甸县城。3月1日,清军、民团进攻长甸镇城,"毙贼(指日军)七八十人",收复长甸、宽甸全境。
摘自"新华网"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