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地区第一个党群小组——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鞍山党群小组
发布时间:2014-09-27 00:00|
栏目: 党史研究 |
浏览次数:
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北平市委、中共胶东区委和中央晋察冀分局东北工作委员会,先后向鞍山地区派遣党员和干部,长期隐蔽,积蓄力量,准备收复东北失地,迎接全国抗战的胜利。在鞍山开展工作较早的,是回玉泉和在他领导下的中共鞍山党群小组。
回玉泉,原名回恩库(辽阳县人),“九·一八”事变后,曾在鞍山制铁所当过工人。因不甘心忍受日本人欺侮,愤然离厂,以修表和经销天津〈大公报〉和上海〈申报〉等为业。“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投奔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在西山救国工作训练班受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后在北平和东北中学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6年12月,中共北平市委派他去锦州,但任北平市委与锦州地下工委的交通工作。1937年6月,回玉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中共锦州工委由杜界雨、郑经十和回玉泉组成,接受中共北平市委东北特别支部领导。“七七”事变后,锦州地下工委派回玉泉到鞍山开辟工作。
回玉泉返回鞍山后,先打入昭和制钢所当电工,一在立山“玉泉斋”修表铺,不久迁往铁西八家子,并将修表铺改为书店。以此为掩护,在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中积极进行工作。他首先物色和发展了七岭子小学教师王秋源,并通过他联系和团结了进步青年邸为志(昭和制钢所警卫)、董承荃(昭和制钢所工友会雇员)、魏巍(学生)等。回玉泉组织他们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和高尔基等中外革命作家作品,学习和讨论中国历史和联共(布)党史,讲述革命领袖的故事,讲解中共坚持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使他们接受党的启蒙教育,激发起革命斗争的热情。回玉泉体领导的鞍山党群小组,不断发展壮大,仅鞍山市内就有20余人投身革命。
1940年,回玉泉结识并发展了进步青年工人阎力夫参加革命工作。阎力夫会演戏,能写剧本,回玉泉通过他组织剧团,团结更多的进步青年,用戏剧宣传群众,唤醒群众,奋起抗日,并从中发展党的组织。1941年秋,阎力夫从营口和鞍山招聘李实、鲁特、张黎光、郭子葵、王丽英、老曲等人,办起“众声”剧团。这个剧团排演了阎力夫编导的话剧〈警惕〉,该剧在乐天地(今铁西永乐地区)平安楼公演后,博得群众好评。
1943年,阎力夫创作的话剧〈血债〉公演。这个剧隐喻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剧情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受到进步人士的称赞。
回玉泉为党组织搜集了很多政治经济情报。如他通过董熙(最早发展的关系人,昭和制钢所的材料员)的工作之便,搜集昭和制钢所进出材料及钢产量数字等,并按时转报中共锦州地工委。回玉泉还借用董熙的臂章,到选矿、炼铁、炼钢、动力、化工等厂搜集生产情报。董熙还帮助回玉泉搭乘料车,察看张忠堡飞机场,长甸铺高射炮阵地以及上台町、石岭山等军事设施。1944年以年美机多次轰炸鞍山,回玉泉每次都到现场了解被炸的情况。他还指示董熙与“特殊工人”(抗日军队被俘人员充当的苦役工人)建立联系,如其中的八路军干部何彩华、崔喜峰等。回玉泉还十分注意做日伪军政人员的工作。他与华人日本兵山宪补交朋友,搜集了很多情报。
1943年4月,回玉泉到长春,利用剧团与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接触,结交进步青年,开展起党的地下工作。鞍山党群小组的秋源、杨文元以长春“满洲杂志社”作掩护进行地下工作。杨文元在伪新京医大发展两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活动。1943年11月,回玉泉派阎力夫、李实、鲁特等哈尔滨开辟工作,先后发展吴限(吴暑光)、李志超等加入组织。1944年夏,回玉泉身患重病,仍坚持去检查工作,指示鲁特利用在机场演出之机,搜集军事设施情报。
1945年春节,回玉泉根据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急剧发展的形势,召李实、杨文元和部分党群小组成员到鞍山开会,分析国内外形势,提出鞍山党群小组今后的任务,准备力量,迎接八路军出关,收复东北失地。会议决定:以鞍山(回玉泉负责,病重时由王秋源代理)、长春(由杨文元负责)、哈尔滨(由李实负责)形成贯穿东北三省的三点一线的地下斗争格局。会后,李实等在哈尔滨成立社会主义学习小组,并组织进步青年成立一个以拥护中国共产党为纲领的正式组织一东北人民解放联盟,领导哈尔滨和长春部分进步青年开展革命活动。
回玉泉在白色恐怖下,坚持长期斗争,积荣成疾,于1945年7月28日在鞍山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