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公众服务 > 全宗介绍

珍贵资料介绍

发布时间:2022-12-03 12:30|栏目: 全宗介绍 |浏览次数:

 第一节  地方史志

    一、《鞍山市志》

    《鞍山市志》丛书共37卷,为《大事记卷》、《农业卷》、《交通邮电卷》、《综合卷》、《城乡建设卷》、《文化卫生体育卷》、《党政群团卷》、《财政金融卷》、《社会卷》、《教育卷》、《科学技术卷》、《工业卷》、《政法卷》、《军事卷》、《商业卷》、《综合管理卷》、《鞍钢卷》、《人物卷》和《附录卷》,共1406万字,始修于1983年,1989年以后陆续出版,历时18年,2001年全部完成编纂工作。《鞍山市志》丛书上限起于1840年(根据需要适当上溯),下限止于1985年,记述的地域范围包括现辖区域和历史上曾管辖过的区域。

    《鞍山市志》丛书是鞍山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方志书,是鞍山市文化事业建设的宏篇巨著,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鞍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的大自然,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全面进步的社会生活,对研究鞍山的历史,特别是鞍山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指导当前社会实践,促进鞍山各项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存史、资治作用。

   《鞍山市志·大事记卷》1989年10月出版,16开本,70万字。上限始于1915年,下限止于1985年,全书主要记述了这70年间鞍山市城区形成、变化、发展的有关大事,是一部反映鞍山人民的苦难史、斗争史和发展史的真实记录。

    《鞍山市志·农业卷》1989年12月出版,16开本,54万字。全书共17篇,包括综述、土地、农业生产关系、城乡关系、种植业、蔬菜、林业、果树、蚕业、畜牧业、水产、水利、农业机械、农垦企业、乡镇企业、农村能源、气候、农业机构和附录,全面系统地记述了鞍山市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发展历程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部集微观宏观于一体的农业信史。

    《鞍山市志·交通邮电卷》  1990年12月出版,16开本,50万字。全书分为交通、邮电2篇,后附交通、邮电大事记。

    该书概述了鞍山的古代道路及其渊源,详细记载了鞍山交通网络和鞍山邮电事业的建立、变化和发展历程。

    《鞍山市志·综合卷》1990年12月出版,16开本,56万字。全书共5篇,包括总述、行政建置、行政区划、县(市)区纪略、自然环境和人口。全面记述了鞍山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是一部了解鞍山,了解过去,开创未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

    《鞍山市志·城乡建设卷》1992年11月出版,16开本,

  83万字。全书分为10篇,包括综述、城市规划、市政工程、房产、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环卫市容、环境保护、建筑业、城乡村屯建设等。该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鞍山市城乡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建国后城乡建设取得的成就和艰难历程,是一部完整地记述现代钢铁工业城市的建设史。

    《鞍山市志·文化卫生体育卷》1992年12月出版,16开本,63万字。该书共7篇,包括社会文化、文学艺术、报刊、广播电视、文物、卫生、体育等。该书资料丰富,文图并茂,展示了鞍山有史以来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和蓬勃发展的医疗卫生、体育运动事业,为鞍山文化卫生体育之大全。

    《鞍山市志·党政群团卷》1993年12月出版,16开本,

124万字。全书分6篇,包括综述、中国共产党鞍山市委员会、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鞍山市人民政府、鞍山市政协、其他党派和群团组织。该书突出记述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人民政权的辉煌业绩,是一部集政党、政权、政体和政绩、规章制度于一体的志书。

    《鞍山市志·财政金融卷》1993年12月出版,16开本,

  57万字。全书分为财政和金融2篇,包括综述、财政支出、财政管理、机构队伍、通用货币、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管理等。该书客观地反映了鞍山财政税收信贷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鞍山市财政金融历史与现状的忠实记录。

    《鞍山市志·社会卷》1993年12月出版,16开本,53万字。全书分5篇,包括人民生活、民族、宗教、民风、方言等。

  该书记述了鞍山人民生活从困苦到幸福的历史变迁,展示了民族团结新风,荟萃了民风民俗和古今方言,‘是一部崭新的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鞍山市志·教育卷》1994年8月出版,16开本,66万字。全书分为9篇,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教育行政等。该书对鞍山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过程做了真实的记述,展示了教育总体规划和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一部教育发展史专著。

    《鞍山市志·科学技术卷》1994年8月出版,1 6开本,66万字。全书分为9篇,包括鞍钢科技、地方工业科技、农业科技、卫生科技、科技成果、科技机构、科技队伍、科技管理、科技群团等。该书全方位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鞍山市科学技术事业的兴起与发展,是一部传递科技信息、记录科技应用成果、探求科技发展规律的大全。

    《鞍山市志·工业卷》1994年12月出版,16开本,78万字。全书分为3篇,包括综述、经济类型、行业结构、经营管理、大事记等内容。该书图文并茂,记载了鞍山市工业发展的历程,反映了鞍山市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是一部反映鞍山地区工人阶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立志图新的新型史书。

    《鞍山市志·政法卷》1995年12月出版,16开本,42万字。全书分为4篇,包括综述、治安、法律、监督、审判、司法行政等内容。该书详细地记述了1945年至1985年间鞍山市政法工作所走过的历程,取得的成就,以及经验教训,对政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鞍山市志·军事卷》1995年12月出版,16开本,45万字。全书分为5篇,包括古今兵要地理、兵制兵役、驻军、人防战备、战事等。该书较详细地记载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海战役、鞍海战役及民兵建设工作,全面展示了鞍山市军事工作的发展变化,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

    《鞍山市志·商业卷》1997年2月出版,16开本,60万字。全书分为9篇,包括日用工业品商业、副食品商业、粮食商业、供销合作商业、饮食服务业、对外贸易、物资流通、商业管理与服务、商业工作机构等。该书着重记载了鞍山市解放后商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辑录盛衰,探求规律,展示新貌,是鞍山市商业工作历史与现状的纪实。

   《鞍山市志·综合管理卷》1997年12月出版,16开本,

76万字。全书分为8篇,包括计划、统计、标准计量、物价、

工商行政管理、人事编制、劳动、民政等。该书全面记述了全市综合管理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发展轨迹,充分反映了各项管理工作的历史面貌,对促进综合管理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鞍山市志·鞍钢卷》1997年12月出版,16开本,87万字。全书分为7篇,包括企业概况、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党群工作、企业管理、科研教育、基层单位等。该书全面准确地记述了鞍钢经过恢复与建设,成长壮大为全国第一个大型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的光辉历程,展现了鞍钢生产建设日新月异,各项工作飞速发展的宏伟历史画卷。

    《鞍山市志·人物卷》1999年12月出版,16开本,142

万字。全书分为4篇,包括烈士篇、干部篇、模范篇、名人篇等。该书以传略、简介、列表等形式,对各类人物进行全面记述,讴歌仁人志士,批判反面人物,是一部爱国爱乡的乡土教材,具有较高的存史、资政、育人价值。

   《鞍山市志·附录卷》2001年10月出版,16开本,134

万字。全书分为地方法规和修志始末2篇。该书实事求是地收录了鞍山市置市以来具有重要影响和较高存史资政价值的法规资料,科学总结了鞍山市第一届修志工作的过程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一部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具有地方特色的志书。

    一、《鞍山市例规类集》

   《鞍山市例规类集》伪满康德七年(1940年)由鞍山市长官房庶务科编纂,株式会社满洲行政学会出版发行,32开本,约66万字,该书为中、日文两种文字印刷(中文在前,日文在后)。全书共分14个部类,分别为市制与市官制类、开厅与市区类、公布式与公告式和市徽章类、咨议会类、处务类、给与和恩给类、会计类、财务类(附登录关系法规)、社会类、教育与宗教和社寺类、实业类(附统治关系法规、畜产关系法规)、卫生类(附卫生关系法规、鸦片麻药关系法规)、都市计量类、土木与水道类。

    《鞍山市例规类集》收录了《市制施行规则》、《市官制》、

《鞍山市文书处理细则》、《都邑计划法施行细则》(建筑)、《鞍山市市税条例》等法规、制度204个,一部分是大同元年(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中央部、院和奉天省颁布的,一部分是康德四年(1937年)伪满鞍山市政府建立以后颁布的,这些法规、制度最早的形成于1932年,最晚的是计划于1942年颁布施行的。

   《鞍山市例规类集》是鞍山市置市以后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法规、制度文件汇编,涉猎内容十分广泛,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当时鞍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鞍钢史》

    《鞍钢史》1984年12月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32开本,40万字,解学诗、张克良编著。全书共10章,分别为日本帝国主义染指鞍山铁矿、假合办的“振兴公司”、鞍山制铁所的变迁、生产与管理、鞍钢第一代矿山工人和钢铁工人、“九·一八”事变后昭和制钢所的设立、庞大的战时钢铁掠夺计划、伪满末期钢铁工业的挣扎与崩溃、九万钢铁矿山工人的苦难、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鞍钢。

    全书概括地介绍了鞍钢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鞍山地区的冶铁史,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军阀、汉奸,设立鞍山铁矿振兴公司、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掠夺我国钢铁资源的罪行;系统地阐述了当时的生产规模、设备状况、生产方法、经营管理、产品流向等,具体地分析了东北钢铁、矿山工人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奴役、剥削及其反抗斗争的状况,同时,也如实地记述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鞍钢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

    鞍山市档案馆还同时收藏了《鞍钢史》的原稿(复印件),

共10册,每册1章,原稿中有部分内容有多次修改的痕迹,有些问题前后几次修订,反映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该书对研究鞍山地区的历史、经济史,特别是冶铁史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鞍山制铁所写真帖》

   《鞍山制铁所写真帖》日本大正十四年(1925年)出版,

16开本,日文书,是由日本人桥木折吉拍摄编辑的。该书是反映鞍山制铁所的纪实画册,共收录照片218张,均为黑白照片,时间从日本大正六年(1917年)到十四年,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鞍山制铁所生产设备、工艺流程、产品的照片,如炼铁炉、变电所、化验室、配水池、机车运输、铁锭及附属产品等。二是反映矿山和矿石生产的照片,有东鞍山、西鞍山、大孤山、樱桃园、王家堡子矿区全景、采矿与选矿作业、矿石运输等。三是反映鞍山城市建设的照片,有鞍山和立山市街、车站、警察署、邮电局、医院、学校、神社(庙宇)、住宅等。四是反映制铁所各级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照片。

    《鞍山制铁所写真帖》较详细、直观地再现了鞍山制铁所的建立发展和生产情况,对于人们研究其历史和当时鞍山市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昭和制钢所廿年志》

   《昭和制钢所廿年志》  伪满康德七年(1 940年)出版,日文书,1 6开本,约20万字,照片和图表648张,由株式会社昭和制钢所浅轮三郎主编。

    昭和制钢所的前身是鞍山制铁所,成立于1917年3月 1929年1月改为昭和制钢所(因厂址悬而未决,1933年4月正式营业),是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东北钢铁资源,残酷压榨鞍山工人阶级的侵略机构。

    1938年,为纪念昭和制钢所成立20周年,昭和制钢所组织了“创业20年志编纂小委员会”,开展编纂工作,历时3年,于1940年8月出版。全书共分为总务篇、采矿篇、铣铁篇、制钢篇、化学工业篇、动力篇、工务篇、研究所、商务篇、经理篇、统计篇和附带设施等12篇,并附有年谱、索引等。该书按生产流程,以大量照片、图表配合文字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生产规模、设备状况、生产方法、产品营销、组织管理等,同时追溯了昭和制钢所建立20年的历史。在附属设施篇中,详细介绍了鞍山市城市建设情况,有千山、汤岗子、市内公园等风景名胜,有车站、广场、道路、住宅等城市建设,有商店、医院、宾馆、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设施以及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在年谱中记载了日本明治四十二年(1 909年)至昭和十四年(1 939年)的大事要事。

    《昭和制钢所廿年志》是一部较为完备的史志资料,在记述昭和制钢所发展历史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其对我国钢铁资源的疯狂掠夺,对于我们研究鞍山地区冶铁史、日本侵华史和经济掠夺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海城县志》

    《海城县志》始修于1980年,1987年7月出版发行(内

部),16开本,100万字。全书分为16篇,包括地理、地震、政权、党派社团、政事活动、军事、农业、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财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人物等,另有大事记和附录,上限始于1 840年,下限止于1984年(1985年1月国务院批准海城撤县建市)o该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翔实的资料,真实地记录了海城的历史与现状,客观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重点记述了海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奋发进取,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书中对海城丰饶的矿业资源做了重点介绍,对海城镁砂、滑石、丝绸、陶瓷均设专篇专章,尤其是地震篇,堪称中国历史上记载地震活动及其预测预防之大全。《海城县志》是海城地区历史和现实的总结,是了解和认识海城的“百科全书”。           七、《台安县志》

    《台安县志》  始修于1979年5月,1981年7月出版,为全国第一部新编地方志书,1 985年5月开始重新修订,1990年12月出版,16开本,91万字。全书共分21篇,包括行政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民族、党派、政权政协、社会团体、司法、民政劳动、军事、农业、工业电力、交通邮电、城建环保、商贸、财政金融、工商物价、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人物等,另有概述、大事记、附录等章节,上限始于1913年台安建县,下限止于1985年末,个别章节根据需要上溯或下延。该书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翔实地记载了台安县的历史与现状,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台安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与教训,为了解、研究和建设台安,促进台安经济繁荣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翔实史料,是台安县的“百科全书”。

    八、《岫岩县志》

    《岫岩县志》始修于1982年8月,历时7年,1989年6月出版,1 6开本,67万字。全书分为25篇,包括行政建置、自然地理、民族人口、农业、林业、蚕业、工业、岫岩玉、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电力燃料、商业、财政金融、工商管理、政党社团、政权、司法、民政劳动、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人物、附录,另有概述、大事记等章节,上限始于1912年1月1日设置岫岩县(大事记和部分章节上溯至辽金时期),下限止于1984年末(1985年1月成立岫岩满族自治县)。该书坚持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记述地方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着重记述了岫岩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地方实际,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岫岩人民的浴血抗争,对岫岩玉石、蚕业等物    产资源亦进行了详细记述,是一部了解、认识岫岩,具有重要存史、资治、育人作用的地方乡土教材。

    九、《辽阳县志》

   《辽阳县志》1927年出版,16开本,白永贞总编。全书共6编40卷,包括地理编、人物编、政治编、人事编、物产编和艺文编。该书全面系统地记载了自秦汉以来到民国初期辽阳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物产、古迹等各方面发展变化情况,记述了历朝历代辽阳地区的名人轶事。因为历史上鞍山一直是辽阳县辖区(至1937年12月建市止),所以该书在一定程序上也记载了鞍山地区的发展变化情况,是历史上志书中记载鞍山最多的志书,对于研究鞍山的历史变迁与政治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该书也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一部重要的文化遗产。

    十、宗教资料

    鞍山市档案馆馆藏宗教方面资料214册,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家理教等教派的经书,有《金刚经》、《太乙北极真经》、《禅林句集》、《百忍全书》、《耶稣教问答》、《家理宝鉴》等。二是鞍山、沈阳、大石桥、热河等地道教官观、道德社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料,有《鞍山道院坛训》、《大石桥道院坛训》、《鞍山道德社坛训》和接收道徒、任命道教职务的证件以及道院章则、道院说明、道院语录等。三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有关医学、地理学、气象学等方面的书籍,有《轩辕碑记医学十三科》、《判疗捷法》、《增补地理直指原真》、《风水二书形气类则》等。

    上述宗教资料均为线装书,出版年代较早,大部分出版于中华民国初期和伪满时期,其中清代出版的有7册,最早的是清代康熙壬申年(1 693年)出版的《增补地理直指原真》3卷,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述资料中还有一部分是日本人编著、出版的日文图书资料。

    第二节  照片地图

    一、《康熙南巡图》(照片)

    鞍山市档案馆馆藏《康熙南巡图》是以清代画家王翠1698年所绘的《康熙南巡图》副本为兰本,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拍摄而成,由甲、乙、丙、丁4组照片组成,计124张。

    王晕,字石谷,常熟人,集南北两派绘画表现手法于一身,赢得“画圣”的称誉,被后人称为清代“四王”、“清六家”之一。《康熙南巡图》是王翠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共分4卷,每卷之一长100尺,计400尺,高2.6尺。

    《康熙南巡图》由康熙驻跸金陵起笔,以回銮太和门收笔,全图山重水复,舟车拥集不绝于路;城村错落,人骑纷杂贯穿始终,纵横几千里,绘人城乡村镇20余处,名山7座,车马舟船数以万计,人物达2万多人,记录了万民迎接康熙南巡及銮驾北归的真实场景,可谓画林奇观。

   《康熙南巡图》写景布局均有深意,写出康熙南巡志在奠定东南统一之基业,绝非寻常巡游之实。如第一卷写康熙驻跸明朝南都金陵(南京)城内,万民迎驾之场景,喻示天下万民归心,南北隔阂已经消除之意。第二卷写金陵城外,大江横流,万舟兢渡,船头南向,点明康熙南巡,如行文之点题。第三卷写康熙渡钱塘江,泊会稽山麓,亲祭禹陵之事,标明清王朝已承继中华几千年之基业。第四卷写康熙回銮,由永定门起笔,至太和门而终,以永定、太和之门,喻天下一统,国泰民安之意境。

    《康熙南巡图》原有正、副本各1件,正本全图均为王翚所绘,每卷均有康熙的画像,图成后藏于圆明园含经堂味腴书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 860年攻人北京,火烧圆明园,《康熙南巡图》正本与圆明园一起化为灰烬。

    副本是绘图时进呈康熙皇帝,御览后发还给王翠的,其图大部分为王翠亲书,有一部分是其弟子代笔0 1698年王犟离京后,副本为怡亲王府所得,后售与北京信氏,信氏累代相传,视为无价之宝,藏之甚密,虽有出巨资欲购者,均被信氏回绝。1926年,信氏因此图年代久远,有耗损迹象,为保证《康熙南巡图》安全和得以流传,乃将此图付予影印,由一英国摄影师拍摄,洗印数套,其中一套为清宗室购得。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欲建立伪满洲国,由天津密迎溥仪来东北,曾下榻于鞍山汤岗子对翠阁温泉旅馆,此图(照片)被携至汤岗子,溥仪等人北去长春时,匆忙中遗下此图。鞍山市档案馆由汤岗子理疗医院征得此图。

    《康熙南巡图》具有较珍贵的史料价值。从我国绘画艺术的角度来说,不失为绘画史上的宏篇巨著,且该画熔南北画派艺术手法于一炉,为绘画艺术上的罕见珍品,对研究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另外,《康熙南巡图》以画面记载了康熙皇帝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两次南巡,志在天下一统的历史史实,对研究清初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鞍山市街地图》

    《鞍山市街地图》是日本人木野荣一郎编辑,于伪满康德五年(1938年)1 2月出版发行的。该图高3尺,宽2尺,以1/5000的比例,较详细地绘制了鞍山地区1938年的总体布局和城市建设规模,其范围包括现在铁西区八家子以东,二一九公园以西,铁东区人民商场以南,烈士山以北地区,以及立山火车站一带。该图以不同色彩,标示出当时的街道、广场、车站、医院、学校、体育场馆和民用住宅等设施情况。

    该图底部以大约1/4的位置编制了《鞍山著名业者职业别案内》,记载了当时的51个行业194家社会团体、工商业户、银行  金融、福利服务事业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有单位名称、地址、业务范围、负责人姓名、通讯电话等。

    《鞍山市街地图》是鞍山市1937年12月建市后绘制的第一张详细的地图,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建市之初的布局、建设情况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于研究鞍山建置沿革的历史、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及总体规划与布局和城市经济发展史均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三、《国都新京建设鸟瞰图》

   《国都新京(今吉林省长春市)建设鸟瞰图》为日文版地图,由当时的伪满洲国国务院国都建设局绘制,于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4月出版的。该图高0.76米,宽0.51米,用俯视的角度较详细地绘制了伪满洲国国都新京1922年至1930年建设的全貌。该图用不同的色彩绘出了当时新京的总体布局和建设规模,标示出了道路、广场、园林、街道、居民住宅区、工业区、河流等分布状况。

    该图背面还附有“国都建设的全貌”的文字说明(日文),

包括序言、新京国都建设计划图、公园广场及街路名、新京的位置及地势、新京的气候、新京的面积及人口、国都建设计划的特色、国都建设计划概要、土地的征用及征用土地的价格、民间建设资金的融通等部分,详细、全面地介绍了当时的建设计划与建设现状。   

   《国都新京建设鸟瞰图》对于了解研究长春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节  风景名胜

     一、千山资料

    鞍山市档案馆馆藏有关千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料40余种,304卷册,大体上可以分为5个部分。一是历代地方志书,有明代编纂的《辽东志》,民国年问出版的《奉天通志》、《辽阳县志》、《干华山志》、《史迹名胜之千山》,建国后出版的《千山志》(2部)等。二是有关千山古迹整理的资料,大多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有《辽阳碑志选》、《千华诗文抄》(包括序言、无量观、南泉庵、五佛顶、名人录、楹联、碑文、杂诗等8部11册),《龙泉寺》(2册)、《千华山志碑文》、《医俗清凉散》、《千华山志游记》(2册)、《千山》、《千山五大禅林》、《千山无量观沿革概要》等。三是介绍千山风景名胜的著述,大多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千山景观》、《千山无量观》、《千山大观》、《千山弥勒大佛》、《千华道教》、  《千华佛教》、《千山纪游诗稿》、《千山传说》、《千山趣话》、《历代名人咏千山》、《千华诗稿》、《千山风情》、《千山随笔》、《千山楹联选》、《来鹤亭的传说》等。四是民间学者整理的千山资料(均为手稿),有刘德弟收集整理的《千山寺道院概况》、《千山风景》、《千山风景诗集》、《千山集》等。五是反映千山风景名胜的照片共400余张,

    一部分是从大连、辽阳等地翻拍的千山历史照片,一部分是本馆近年来自己拍摄的,内容包括千山四季风光,庙宇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此外,馆藏中还有部分记载千山情况的档案资料,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市委、市政府、市民委、市民政局、市城建局等全宗内,重点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落实宗教政策,加强对千山的开发、管理、改造等工作以及千山僧道人员名单。

    上述资料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千山,从历史沿革、庙宇建筑到名人轶事,从山水林泉自然景观到亭塔楼台人文景观,从历史典籍、诗词歌赋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从动植物到地质构成,既有千山及各大庙宇的宏观介绍,也有各个风景点直至片石只木的微观描述,对研究千山的历史、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千山文化,推进旅游事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上述资料中,影响较大的有《千华山志》、《千山志》、《千山大观》等。《千华山志》(稿本)成书于1933年中秋,是最早的全面系统介绍千山的专题资料汇编,作者刘伟华。刘伟华,辽阳人,1930年起开始编纂《千华山志》,历时3年完成初稿。《千华山志》(稿本)共8卷(不包括卷首),14册,30余万字,照片396幅,建筑平面图28幅。8卷分别为总录、庙宇、胜迹、绎道、人物、物产、艺文、志余。该书集古代研究千山典籍之大成,广征博引,参考和引征的书籍达46种,数百卷册,其中有《全辽志》、《盛京通志》、《辽阳县志》、《海城县志》等地方志书12种,有《同游千山诗录》等个人诗集17种,有《扈从东游10录》等个人文集7种,有《中华古迹名胜大观》等专著7部。《千华山志》内容涉猎范围很广,有图、摄影、旧志、宗教流派和习俗礼仪、胜迹、高僧、道士、动物、植物、物产、艺文、碑铭、石刻等,共分30个小类,每类都做了详细的注解和说明。其中,从名称、地址、创建祖师、创建时间及沿革、殿宇建筑、庙产等方面,全方位地介绍了千山28座庙宇情况,综

合介绍了167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收录了历代名人撰写的楹联67副、匾额105方、碑铭118块,汇集了160余位诗人学者及社会名流咏千山诗1080首、游千山记16篇。其内容之广泛,文字之宏富,古往今来无出其右者。

    《千华山志》文图并茂,取材丰富,凡有涉及千山事迹无不纳入,遇有疑义之处,务求证明,所有记载都溯本追源,贯通古今,是十分珍贵的资料汇编,对于研究千山的历史和发展千山的旅游事业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千山志》1989年8月印刷出版,16开本,30万字,由千山风景区管理局编纂。全书共8章,包括自然概况、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艺文、游居千山名人、基建维修、景区管理、旅游。另有概述、大事记、附录等章节。章下为节,共设38节。该书上限起于宋金时期,下限至1985年(2003年,千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续编《千山志》,起止时间为1986年至2002年)。

    《千山志》在体裁上采取了述、记、志、图等诸体,全书纵横开合,内容宏富,对山貌、地质、水系、气候、动植物及特产、奇峰、峭石、古洞、奇松、古井、名泉、庙宇建筑、阁亭门塔、金石文字、诗词歌赋、楹联匾额、风物传说、古今名人、园林绿化、僧道生活管理、旅游宣传服务无一不作以全面的阐述。该书详略得当,对历史文献和金石碑刻中记载的千山风景名胜而今已不存的,不作详述,对其谬误,予以纠正,对于历史文献和金石碑刻中无记载而确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观,列节予以叙述,并对部分未命名的景观,根据其形状,地理特征和历史传说予以命名。对于因自然灾害造成景观改变,则以记述现状为主,对原貌略加附笔,以示演变过程。

    《千山志》是解放以来千山的第一部志书,全面、系统、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千山风景区的历史与现状,处处体现出千山峰奇、石奇、松奇、寺古的特点,一卷在手,足当神游,深为读者所赏识,对于人们认识千山、了解千山和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干山大观》1994年9月出版发行,大32开本,165万字,高齐东主编。该书始编于1991年,历3年寒暑始成,全书共分16个部分,包括千山导游、千山揽胜、千山弥勒大佛、千山传说、千山风情、千山漫话、千山游记、千山名僧名道录、当代名家咏千山、千山诗词选、千山歌词选、千山楹联选、莲花女(长诗)、来鹤亭(叙事诗)、积翠仙子(电视文学剧本)、千山著作序跋选等,其中千山导游部分为中、英文对照。

    《千山大观》收录了全国400多位学者、民俗专家和千山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和资料,包括千山历代诗文、沿革掌故、风土人情、史料和创作的诗词、散文、游记、传说、故事,形成一个历史的、近代的和当代的,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千山资料丛书,不仅时间跨度久远,而且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民俗、宗教、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和诗词歌赋、散文游记、电视文学剧本等诸种文体,可谓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千山大观》是古往今来最大的一部有关千山的著述,千山风情、民俗等内容均是首次刊载,堪称是一部记述千山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研究千山的历史,特别是发掘、弘扬千山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影响。

    二、玉佛苑资料

    鞍山市档案馆馆藏玉佛苑相关资料近30种30余卷册,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部分。一是介绍岫岩玉和玉佛前身玉石王的资料,有《中华玉魂》、《国宝岫玉大观》、《中国岫玉大观》、《中国瑰宝岫玉》、《天下玉石王》、《九州神韵·玉石王搬迁》、《玉石王搬迁及玉石雕刻》等。二是介绍玉佛苑和玉佛的资料,有《玉佛奇观》、《石破天惊——中国鞍山玉佛苑发展史》、《玉佛苑摄影集》、《玉佛苑外景》、《玉佛苑画册》、《玉佛苑简介》、《玉佛苑墨宝集》、《玉佛苑解说词》、《中国·鞍山玉佛山风景名胜区》、《天下大观——玉石王出山成佛纪实》、《玉石王雕刻设计方案审定会议纪要》、《关于玉佛寺筹建的报告》、《玉佛的故事》、《世界最大玉佛纪事》、《神秘奇观》、《玉佛灵光》等。三是介绍玉佛、玉佛苑的电子光盘资料,有《玉佛苑简介》、《玉佛苑》等。

    上述资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华第一候选国石岫玉的种类、产量与价值及岫玉开发、经营管理的历史,记述了天下玉石王的发现、保护、搬迁、开发利用的历史,记载了玉佛的雕刻和玉佛苑开发建设的历史及在国内外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研究岫玉和玉佛苑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玉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这些资料中,较具权威性和影响较大的有《玉佛奇观》、《石破天惊——中国鞍山玉佛苑发展史》、《玉佛苑墨宝集》等。

    《玉佛奇观》2001年12月出版发行,32开本,8.4万字,由鞍山市旅游局和鞍山市档案局共同编写。全书共分5章,包括玉王发现与保护、玉王百里大搬迁、精美玉佛展奇观、宏伟建筑玉佛苑、千载佛教新圣地,并附有玉石王大事记。该书是《鞍山旅游系列丛书》的一部,以大量翔实的资料,生动流畅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玉石王的发现、保护、搬迁、开发利用和玉佛苑的建设,以及玉佛雕刻、玉佛苑建设中的奇闻轶事。该书集资料性、可读性于一身,通过玉石王成为玉佛这一传奇故事,展示了大自然对鞍山人的恩赐,鞍山人巧夺天工的智慧,展示了玉佛苑的巍峨宏伟,天下第一玉佛的灵光神韵。

    《石破天惊——中国鞍山玉佛苑发展史》  2001年9月印刷出版(内部),32开本,21万余字,始编于1996年11月,由玉佛苑志编写小组编辑。全书共分10章,包括玉石王、最大玉佛、建筑、苑阁装饰、文化、玉佛开光、国家AAAA级旅游区、人物、机构沿革、大事记以及概述等章节。该书文图并茂,随文配发彩色、黑白照片250余幅,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文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玉石王发现、保护、搬迁、开发利用雕刻成佛的全部过程,记述了玉佛苑的设计、施工、落成及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的历史,记载了佛教文化、玉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各界名人游览玉佛苑所题赠的题词、楹联、匾额等墨宝。同时介绍了玉佛苑组织管理机构的变化及人员构成情况,并附有1960年至2001年大事记。

    该书是一部最具权威的记载玉石王、玉佛、玉佛苑的资料书,许多资料、照片都是首次公诸于世,为人们研究玉佛和玉佛苑的发展演变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玉佛苑墨宝集》(画册)2001年l0月印刷出版(内

部),全书共分为领导人签名题词、大德高僧题书、社会知名人士留言、文艺界人士挥毫、书画界知名人士泼墨、玉佛苑楹联牌匾、全国妇联主席会议签名长卷节选和国际友人参观者题字等8个部分,收录黑白、彩色照片174幅。其中领导人签名题字28幅,主要有刘华清、叶选平、万国权、王丙乾、廖汉生、李贵鲜、胡绳、何鲁丽、张思卿、费孝通、李锡铭、陈锦华、王芳等人的签名题字;大德高僧题书7幅,主要有赵朴初、永惺、月照、白光等人的题书;社会知名人士留言18幅,主要有阎明复、车书剑、马延利等人题字留言;文艺界人士题词题字13幅,主要有董浩、郭颂、张明敏、凌峰、赵丽荣、谢添、李谷一、单田芳等人题词题字;书画界知名人士题词题字17幅,主要有王志远、钱绍武、王家新等人题词题字;玉佛苑楹联牌匾18幅以及老挝、法国、俄罗斯、韩国、英国、德国、印度、美国、马里等

    国家国际友人题词题字9幅。

    第四节  南果梨祖树资料

    南果梨为鞍山地区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原产于鞍山市千山区大孤山镇。南果梨以果肉细腻、皮薄汁多、清香爽口等特点而被誉为“梨果皇后”。1986年,大孤山镇南果梨被鞍山市农牧业局评为“优质果品”1987年,被辽宁省农牧业厅评为“省优质产品”。南果梨作为秋子梨系统品种中最优良的品种被载人《中国果树志》。

    南果梨祖树系自然杂交苗,位于鞍山市千山区大孤镇上对桩石村石门沟的北坡,从发现距今已有1 00多年的历史。此树是在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该村老人高永庆发现的。其后经过百年人工嫁接繁衍,南果梨已成为鞍山地区一大特产,并普及  辽宁省大部分地区。1988年8月2日,经鞍山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确定南果梨树为鞍山市市树,并成立了果农群众专业联合组织——南果梨协会。鞍山市档案馆保存的南果梨祖树资料、照片近20件(张),均为征集人馆,主要有以下内容。

    文字资料有《南果梨祖树考察纪实》、《南果梨祖树碑志》、《大孤山镇党委宣传委员高树启(南果梨祖树发现者高永庆的嫡曾孙)谈话记录》、《南果梨的传说》、《鞍山市人大常委关于市树市花的决定》、《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市树市花的议案》、《南果梨协会章程》(草稿)、《联合建立南果梨改造基地协议书》和《中国果树志》、《旧堡区志》等志书对南果梨的记载、南果梨优质果品证书、优质产品证书(复印件)以及1987年旧堡区(现千山区)农业区划办公室制定的《南果梨低产园改造规划》(复印件)。

    照片资料有南果梨祖树正门全景、南果梨祖树、南果梨祖树碑、南果梨祖树碑志、旧堡区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南果梨祖树的决定、南果梨优质产品奖杯、南果梨祖树发现者高永庆墓地、高树启介绍祖树情况照片等。

    馆藏南果梨祖树相关资料比较齐全完整,基本上反映了南果梨祖树的发现、保护以及南果梨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南果梨祖树和南果梨产业的重视与关心,是研究和考察南果梨祖树及南果梨产业的珍贵的、系统的资料。

   

    第五节   早期进步刊物

    一、《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政治刊物,19 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为月刊,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第二卷始改称《新青年》。自1920年8月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进行反对无政府主义和伪社会主义等反动思想的斗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报,党的总书记陈独秀曾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钊、鲁迅等人。1922年7月《新青年》月刊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1924年12月再度休刊,1 925年4月《新青年》又改为月刊,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26年7月停刊。《新青年》杂志在提倡新文化运动、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创建中国共产党等方面都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鞍山市档案馆保存《新青年》影印本2套,十分完整,是研究党史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资料。

    二、《共产党》

    《共产党》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并秘密出版的政治理论刊物,为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1921年底停刊。

    《共产党》刊物记述了俄国共产党政府成立3周年、第三国际(即共产党国际组织)大会的缘起、共产党的其他组织、俄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英国共产党成立等事物的发生发展历程,提出了我们为什么主张共产主义,我们要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全面宣传关于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坚决反对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鞍山市档案馆保存的《共产党》杂志(影印本)共6期(当时复印的发行范围仅限于预定者,数量极少),对了解、研究第三国际的发展历史、苏联成立初期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历史,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三、《向导周报》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机关报,由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1922年9月,《向导周报》在上海创刊(后迁到武汉),到1 927年7月18日停刊共发行201期。《向导周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蔡和森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等人。该报主要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党的理论、组织、思想、工农运动的论述和我党各方面的工作,宣传了我党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成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同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反动思想进行了斗争,对提高全国人民的革命觉悟和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鞍山市档案馆保存《向导周报》201期(1954年影印本),

共2套,齐全完整,是研究我们党的初期历史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料。

    四、《前锋》

    《前锋》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机关刊物,1923年7月1日在广州创刊,同年12月出版第2期,1924年2月出版第3期后停刊。《前锋》刊登的主要内容有我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张太雷、瞿秋白、向警予等人关于国民运动、妇女运动、农民问题等的论述,介绍印度、美国、德国、俄国、外蒙古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的文章,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法西斯本质的文章。

    鞍山市档案馆馆藏《前锋》为创刊号至第3期合订本2套,是1954年发行的影印本,完好无损,是研究中共早期党史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资料。

    五、《政治周报》

    《政治周报》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出版的刊物,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毛泽东任主编,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1926年6月5日出版至第14期停刊。  《政治周报》主要刊载了10个方面的内容,有《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两星期中之政治报告、中国国民党对时局的宣传、国民党政府要员(如吴佩孚、肖耀南、孙传芳等)之间的往来电文等。《政治周报》在反击国民党右派、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准备北伐战争方面起到过重要作用。

    鞍山市档案馆馆藏《政治周报》为合订本,对了解、研究当时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