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天,焦渴的大地因畅快痛饮而舒展。马黎明欢送一个西非客户前往桃仙机场。他与这个客户签订了一个420万欧元订单——西非布基纳法索15所电站和800公里线路建设项目。
这是华冶集团与世界同行巨人在西非市场交手取得的首次胜利,这也是华冶"与巨人同行,和巨人比肩"发展策略的成功。马黎明这样解释华冶巨人之旅的动因——巨人的先进技术我们要学来;巨人的一流管理我们要汲取;巨人的博大声威我们要借助。
也许,故事能让个中原委更一目了然。
管理的故事
从1992年带领几名大学生创业伊始,马黎明就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外资企业的车间总比我们的干净,为什么外资企业的员工工作总比我们有效率。可人家就是不让看。无奈,1996年,华冶的一名优秀员工以打工者的身份进入一家外企,用一年多时间带回了答案——5S,并于第二年开始在华冶推行这种管理法,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使企业生产有序,现场整洁,环境优美并最终达到"习以为性"。正是基于这样的高标准,华冶一次性通过了ISO9000和14000质量体系及环境认证。1998年西门子与华冶签订技术协议前,派员专门对华冶进行为期一周的调查时,特别问及5S,马黎明从容答道:现在我们执行的是6S。华冶已经把安全贯彻到5S,形成了6S管理法。随后抽查几乎是百般挑剔,但华冶人送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华冶和巨人西门子走到了一起,成为西门子合格的分承包方。乃今,华冶已经成为西门子全球市场战略合作伙伴。
营销的故事
马黎明在华冶局域网的OA论坛上这样告诉员工:我们每一次买卖就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买卖。比钱更重要的是——获得钱的能力。而信用正是这种能力的衡量尺度。所以,我们销售的看似产品,实为信用。因此,华冶选择销售员的首要标准不是嘴巧,而是厚道。
华冶第一销售员——销售副总秦伟,一个人签的合同顶几十个人签的,但他却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不久前,国内一家产值百亿企业召开标书说明会,几十家供应商对项目做了精彩的说明后,各路销售英雄散会退场。秦伟最后一个离开,他围会议桌转了一圈,把狼藉的纸杯一一收走。发标方的老总顺口问道:"你是鞍山的吧?"几天后,那位老总给马黎明打来电话,说出了他把偌大的订单交给华冶的原因。
厚道的营销,让华冶与国内的巨人企业牵手而行。
学习的故事
学习是华冶的福利政策,也是华冶的文化导向。凡华冶的员工,都要接受训练。大学本科以上的员工要接受心理和组织结构方面的拓展训练;中层骨干要到清华大学职业经理人训练中心受训;每名老员工都要带出几个徒弟,如果6个月考核期满,徒弟不合格,师傅得走人。马黎明说,我要的是整个队伍,而不是单个战士,与巨人同行,我们必须得长个儿,必须要团队战斗力的整体提升。学习让华冶在自我否定中不断成长。过去,华冶的文化是以厂为家;现在华冶公开提出,厂就是厂,在厂,一切要按流程办,一切要靠制度办。感性要服从科学。
学习,让华冶获得了快速成长的营养,让华冶具备了与巨人比肩的能力。
合作的故事面对西非电厂这块肥肉,西门子、ABB等国际大公司虎视耽耽。然而,货比三家的西非人发现,国际大公司提供的产品不过是他们从华冶手中买来的"中国制造"。华冶的报价不仅比这些大公司低了几个百分点,而且华冶的诚意最真诚。最终,选择了华冶。
车驶达桃仙机场,坐在马黎明身边的西非朋友似乎还沉浸在满意之中,他从来没觉得华冶不是巨人。在他的心目中,华冶比与他同行的巨人——西门子、日本北富士、瑞典宜家、金钟默勒等更让人觉得厚道。所以标段工程刚刚开始,他就说:没问题!并承诺将后续更大的工程也交给华冶。
此刻的马黎明无比欣喜,他对自己说:"电气装备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到了。"
记者 李建荣 杨东
图:华冶集团的变压器装配车间 记者 杨东 摄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