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玉又称岫玉,因产于中国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岫玉,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
岫岩玉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物鉴赏•玉器卷》载:"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使用岫岩玉,从没间断过,最具代表的辽西出土新石器进期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全部为岫岩玉。从商周、春秋、战国到西汉,一直到今天,岫岩玉制品已随处可见"。
岫岩玉石主要分布在岫岩境内哈达碑镇的瓦沟和偏岭镇的细玉沟。大房身镇的麻地沟、三家子镇的胡家沟、牧牛乡的荒沟、韭菜沟乡的二道沟、偏岭镇的包家堡子等地也有储藏。
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期,历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用岫岩玉雕琢的玉器。如新石器时期的"有孔玉斧"、夏商周时期的"鸟兽纹玉觥"、"玉跪人"、战国时期的"兽形玉佩"、秦汉时期的"玉辟邪"、东晋时期的"龙头龟钮玉印"、南北朝时期的"兽形玉镇"、唐宋时期的"兽首形玉杯"、元代的"玉贯耳盖瓶"、明代的"龙头玉杯"、清朝的"哪吒玉仙"等。这些古玉器经专家化验,原料都是岫岩玉。1968年,在河北满城陵山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经化验确认2498片玉片大部分是用岫岩玉雕制而成。北京博物院所珍藏的属夏家店文化的两件出土玉器"碧玉螭佩"和"青玉鸟兽纹柄形器",经化验鉴定,均是岫岩玉雕制而成。在距今8000年的中国北方最早的人类村落遗址查海中出土的玉块、玉匕等近百件玉器,经化验鉴定,也是岫岩玉琢成。这些玉器,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是最早的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玉"。出土于辽宁建平县的"玉猪龙"和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玉钩龙",都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产物,经化验鉴定,也是岫岩玉雕刻而成。远在江苏、浙江一带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经鉴定有岫岩玉。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700余件玉器,经鉴定,有40余件是用岫玉雕制而成。据传,清朝皇太极刻有"皇帝奉天之玉"的传国玉玺、乾隆皇帝刻有"国朝传宝记"的玉玺,都是用岫岩玉雕制而成。
1983年在海城小孤山仙人洞人类洞穴遗址中,出土距今1.2万年前的3件岫岩透闪石玉砍斫器,为迄今人类最早制作使用的玉制品。《中国古代玉器》一书载:"中国最早玉器出现于距今约7500年的辽宁阜新查海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内"、"作为岫岩玉的故乡,辽宁阜新查海和内蒙古兴隆洼率先揭开了中国古玉文明的篇章。"岫岩玉远古开发利用的顶峰是在距今5000年~6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其中,最著名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玉龙"。
岫岩主要有透闪石质玉(老玉、河磨玉、石包玉)、蛇纹石质玉(岫玉、花玉、黄玉等)和透闪石质玉与蛇纹石质玉混合体(甲翠)三大类。岫岩玉晶莹温润,玉质细腻,颜色多样,有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可雕性和抛光性好,适合雕刻大中型玉件。岫岩玉远景储量约300万吨,居全国之首,实行限产后,年产量仍占全国总产量的60%。特别是岫岩的玉石王、井中玉王、河磨玉王和重约6万吨巨型玉体"四大玉王"相继出世以来,产生轰动效应。
岫玉的主要玉种有:
绿玉。绿色单一,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透明度好,是制作玉镯的极佳材质。
墨玉。黑色单一,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不透明,适合制作饰品小件。
黄玉。黄色单一,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透明度好,是制作玉镯的极佳材质。
褐玉。褐色单一,多呈浅褐、浅黄褐,质地细腻、性坚、不透明,多制作饰品小件。
花玉。浅绿、绿、暗绿、黄、黄绿、黑、浅褐、浅黄褐、灰白互相混杂,或以某一种或二种色为主。
甲翠。蛇纹石质玉和透闪石质玉的混合体,颜色由白色和绿色(或黄色)混合而成,一般利用其俏色来雕刻大型玉雕,如常见的佰财。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