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物产特色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

发布时间:2015-04-15 00:00|栏目: 物产特色 |浏览次数: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与刻纸的区别在于创作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前者为剪子,后者为刻刀。不过,工具虽然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于是,统称为剪纸。
剪纸在中国源远流长。据考证,它始于汉代,发展于南北朝,繁盛于清代中期。至今,民间仍然有人深藏剪纸绝技。即使在大城市,有不少年轻人结婚的时候,还喜欢在洞房的窗户玻璃上贴上大红""字的剪纸或一些喜庆的剪纸图案。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正是这中华民俗文化载体的发祥地之一。2008年,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非遗"项目。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是富有艺术魅力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是岫岩满族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积累的民间文化艺术。它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活动,代表着华夏民俗、中华文明血脉,铭记着祖先们的生生不息。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剪纸进入岫岩是和满族入住岫岩同步的。史料记载:自公元1621年,后金努尔哈赤派兵进驻岫岩以来,已近400年。其间,公元1644年,清廷派八旗官兵205人入驻岫岩;公元1687年,清廷从关内调回8千八旗官兵来岫岩驻防。由于这些满族官兵在岫岩安家落户,长期定居,就把满族的民俗文化和剪纸等民间艺术带到了岫岩地区。受到满族掌权执政影响,满族民俗文化及其民间艺术更得到了其他民族的重视和效仿,也成为满族民间剪纸在岫岩地区缘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满族剪纸艺术与其历来信奉的(萨)满教民俗文化关系非常密切,因而有的学者认为满族剪纸是依附于民间巫术和民俗节日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最早期的(萨)满女神剪纸,即民间俗称的满族"嬷嬷人"剪纸,满族民间巫术疗病用的"扣夜星人"剪纸,都是满族人物剪纸的原生态题材。
满族民间剪纸的作用主要是配合节日祭神祀祖和美化装饰庭院家居环境,祈求、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民族知识手册》记载:"过年过节,满族喜欢贴窗花。"杨英杰著《清代满族风俗史》写道:"窗花与挂旗都是具有满族特色的剪纸。"岫岩满族剪纸正是受到东北满族剪纸的影响,才形成了突出的满族文化特色。《丹东满族》一书记载,早期岫岩剪纸的典型作品就是满族的"挂旗",后来通称为"挂笺"。岫岩满族挂旗原本是专用于祭祖场所的礼仪饰品,贴挂于神龛等处。其剪刻的图案、文字乃至色彩都与汉族挂笺有所不同,尤其贴挂方法更是有很大区别。
随着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发展,其品种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技艺不断完善,而这些变化都与山东、山西、河北等中原移民大量进入岫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相关。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岫岩县志》记载,当时岫岩境内的满汉各族名门大户共有26家,其中,有20家是自清代乾、嘉年间先后由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迁居岫岩的汉族人。可以肯定,他们带来了内地汉族剪纸的花样,也带来了黄河流域汉族的剪纸技艺和审美情趣。比如,在对岫岩和山东、山西等地民间剪纸作品的比较鉴赏中,可以看到,从岫岩剪纸的构图、造型、方式到装饰纹样和寓意手法等,都与关内剪纸有很多共同或相似之处,明显存在着非常微妙的艺术传承、融合痕迹。也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剪纸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岫岩满、汉和蒙古、锡伯等各民族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互相学习借鉴,才最终使岫岩满族剪纸艺术锦上添花,更加丰满神奇。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以大红纸为材料,使用的工具或是普通的剪刀或是特制的刻刀。其种类分为窗花、挂笺、灯彩、纸扎、刺绣花样等,是以满族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它的存在与发展与人们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每当人们婚嫁迎娶,都要剪上带有龙凤、鸳鸯图案的大双喜字贴在门旁、窗上和迎娶车上,并剪上"并蒂莲花"、"百年好合"等有吉祥寓意的剪纸,以示喜庆;每逢春节,家家都剪刻各色"挂笺"(挂笺或称挂旗、挂钱,长约40厘米、宽5厘米不等),中间镂刻云纹字画,如丰、寿、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头,悬挂于门窗横额或室内大厅等处,五彩缤纷,显出喜气洋洋的气氛。"连年有余"、"岁岁平安"等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剪纸与鸟兽花卉、古今人物等内容的窗花也会贴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给人以火爆欢乐的感受;端午节一到,用红纸剪出的葫芦就挂在门上;蜈蚣等象征着避瘟物的剪纸贴在围墙上;平日谁家要是有了丧事,必然用白纸剪节令;宗教礼仪等民俗活动中,处处都寻得到民间剪纸的影子。剪纸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非常贴近。鞋底、鞋面及服饰刺绣的花样、炕围花、墙花、拜佛用的纸人纸马、辟邪用的狮、虎、鸡、牛、门神等图案,可以说处处都离不开这些土生土长的剪纸艺术,这便是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生生不息的原因。民间剪纸作为装点生活的饰物,实现了人们对审美境界的超越。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既有植根于北方满族剪纸的丰厚积淀,又吸纳了内地民间剪纸精华,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中国古代有一副著名的联语:"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生动准确地描述出北国风光的雄浑壮丽和江南美景的清雅秀丽,揭示了中国南、北地域不同的风光特色。在这种不同地域特色的影响下,从绘画到雕塑,乃至剪纸等多种民间艺术都形成了"北雄南秀"的迥异风格。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也基本上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流派。正如郭沫若先生当年在《剪画选胜》中所写的诗句那样:"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地处关东的岫岩民间剪纸艺术兼承东北满族剪纸的传统,并且吸收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北方剪纸主要发源地的剪纸艺术,形成了风格浑厚朴实,构图丰满规正,造型夸张传神,纹饰简约大方,线条刚健明快,剪刻镂空成片,内涵吉祥美好的主要特色。具体特征有以下四点:一是构图多为对称、园、四面、八面等折叠剪刻;二是造型粗犷、朴拙、单纯;三是主题多以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底样"为依据;四是较之关内剪纸,特别是山东等地的剪纸,总体上感觉古朴、粗犷,手法上不拘形式,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赵朝勋先生对此有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的最大的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因此,作品古朴、粗犷、浑厚、洗练。"
纵观岫岩民间剪纸的传承发展历史,在其创作工具和材料的选择、构图设计和造型纹饰、语言的运用、创作题材和作品幅式等诸多方面,都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并得到了逐步的丰富和完善。
在岫岩地区民间长期流传着"家家女儿会剪纸,户户闺阁忙绣花"的俗语。过去,满族人家的女孩,从三四岁起就要开始学习"女红",她们成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地在家里学习剪花样,做刺绣。按照岫岩满族民间习俗,姑娘出嫁时要备好自己刺绣的枕头顶,并且作为嫁妆,要用红色丝线连起来,一排排地悬挂在新婚洞房中进行展示,一旦赢得人们的称赞,新娘子和娘家亲人都会感到面上有光。在这种民俗礼仪氛围的影响下,民间剪纸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继承,每个村镇甚至每个家庭都有剪纸作者存在。这些作者大多生活在农村,其剪纸大部分是取材于生活。他们用古老的剪刀和技艺,剪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展示家乡变化的新面貌,表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制作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器具主要有剪刀、刻刀,制品主要是纸张。剪刀是民间传统剪纸的主要工具,没有特别的制作,只是一般家庭所用的裁剪衣服的工具。刻刀则是剪纸作者自己制作,多用于挂旗和勾画出图案后制作剪纸作品的工具。纸张是剪纸的主要材料,各种颜色的纸张都可以,岫岩剪纸多用红纸。岫岩剪纸作品很多,体裁也比较广,主要作品有民间艺术家刘吉英的"千蝶图",由一千只形状各异的蝴蝶组成;王可满的"水浒人物图",由水浒108将组成,作品长达10米;另外"戏虎图"、"狮子戏绣球"等70余幅作品在参加首届"中国民间剪纸作品展"、"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东北三省民间剪纸艺术展"、"辽宁省民间艺术节展"等展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被新华社、辽宁电视台、台湾电视台广为推介。
岫岩的满族民间剪纸大约有五代传承关系。第一代代表人物张玉英、耿庆鳌、孔兆娟;第二代代表人物冠玉春、关宝国、赵秀芝、侯永勤、关淑清、刘吉英;第三代代表人物高星明、吴文芳、曲成泽、尹淑兰、田岐生、陈光泽、任作福;第四代代表人物有王可满、李余、王淑珍、齐玉梅、关玉东;第五代代表人物有王佳、王新立、田英、邹大伟。
现今成就较大的传承人有刘吉英、王可满。
刘吉英,女,1939年4月生,岫岩新甸镇石板村人,是岫岩远近闻名的剪纸艺术家,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省级传承人。由于父母、奶奶、姑姑等人都精通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耳濡目染中,刘吉英从小就十分喜欢剪纸。但因家境贫困买不起红纸,刘吉英就以树叶、苞米叶为纸,进行练习。久而久之,不用事先勾勒图案,只要拿起剪子,刘吉英就能剪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由于家人都爱剪蝴蝶,受此影响,刘吉英也十分喜欢剪蝴蝶。1959年,刘吉英结婚。不久,丈夫得了重病,所有家务都压在刘吉英身上。劳累中,刘吉英以剪纸为乐趣,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剪刀。有了儿子以后,刘吉英时常剪些小动物哄儿子开心,不知不觉中,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已成为刘吉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刘吉英性情朴实,不喜张扬。20世纪80年代,乡文化站对精通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人员进行普查。找到刘吉英时,刘吉英一口咬定自己不会剪纸。当时,正值三伏天,刘吉英递给来人一把芭蕉扇,芭蕉扇是刘吉英自制的,扇面粘着她剪的两朵菊花。来人看见菊花剪纸,再三追问,刘吉英才承认自己"会一点剪纸"。于是,乡文化站为刘吉英提供彩纸,刘吉英创作出"铁扇公主",赢得了行家认可。
真正让刘吉英名声大噪的是1995年她在全国满族剪纸大赛上获得一等奖。当时,刘吉英创作了一幅"百蝶图",因作品构图独特、技法精巧而备受好评。"百蝶图"中,刘吉英剪出100只形态各异的蝴蝶,这些蝴蝶,大的像巴掌、小的如瓢虫,蝴蝶翅膀上花纹毛翅细如发丝,似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随后,刘吉英被各路媒体报道,香港凤凰电视台还将她誉为"东方蝴蝶皇后"。随后,刘吉英再接再厉,又创作了"千蝶图",她甚至可以在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纸上剪出上百个毛翅。如今,刘吉英已创作出3万多个毫不雷同的蝴蝶,并能随心所欲地将蝴蝶应用于各种作品,比如,她在创作"十二生肖"时,先剪出12只形态各异的蝴蝶,每只蝴蝶的翅膀中,再剪出一只生肖……
创作中,刘吉英不忘体现满族特色,她创作"绞脸"时,展现的就是岫岩婚礼民俗"开脸"(女人出嫁前,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掉)。创作中,刘吉英根据儿时的记忆,把新娘的满族头饰、满族衣着均形象地表达出来。2008年,刘吉英被确立为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省级传承人。北京奥运会期间,刘吉英受邀前往北京表演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绝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刘吉英又受邀前往上海进行表演,获得好评。2013年正月,刘吉英应邀赴台湾进行艺术创作交流,所到之处,均引起轰动。人们在刘吉英剪出的一幅幅作品中,看到了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神奇与魅力。
刘吉英已将一身绝活传给了二子一女,就连她的孙子、孙女也都能剪出许多令人叫绝的作品来。在刘吉英的指点下,她的大儿子任作福已成为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市级传承人。
王可满,男,1969年生,岫岩石灰窑乡人。小时候,他特别喜欢看皮影,并渴望制作皮影。但是,周围没有懂得制作皮影技巧的人。王可满就自己琢磨,用刀在厚纸壳上刻划出各种人物,然后把这些人物放在纱窗上摆弄,自娱自乐。
初中毕业后,开始自己手刻挂笺。1997年,香港回归,应镇文化站之邀,王可满创作了"庆回归",这幅作品获得县里举办的剪纸比赛三等奖。不久,王可满又参加了辽宁省第五届艺术节民间剪纸比赛,其作品"葫芦娃"获得二等奖。
2009年,在参加辽宁省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时,王可满厚积薄发,大胆的设计:整个画面由24只手围成一圈,12只手代表男人,12只手代表女人,1只男人的手和1只女人的手共同托起一个生肖,每一个生肖代表一个孩子,以此表明"少生优生"的主题。画面上,孩子的四周围绕着蝴蝶、鲜花,构图丰富饱满。这幅作品不仅获得一等奖,还被辽宁省群众艺术馆收藏。
随即,王可满向着另一个更高的目标进发。他决定创作《水浒》中的108将,为了准确地展现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王可满特意买来《水浒》的全套书籍和电视剧《水浒》的VCD,反复揣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08个神态各异、举止传神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组作品获得辽宁省民间剪纸比赛金奖。不过,让王可满最满意的作品还是"十二生肖富贵图":一对身着满族服饰的男孩和女孩坐在莲花上玩耍,两个孩子的四周,是十二生肖和各种花卉,整幅作品,洋溢着喜庆欢快的气息。这是几年前,当时的岫岩县文化馆馆长乔小伟和他约的"稿",希望他创作一幅作品陈列在县文化馆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创作出的作品。
如今的王可满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不仅多用刻刀,而且,区别于传统岫岩满族民间剪纸中"阴刻多、阳刻少"的特点,大量运用阳刻,使他的作品更为细腻。创作中,王可满非常注意充分体现满族习俗,比如在"满族婚礼序曲"中,他在有限的空间里,连续刻出抬花轿、跨火盆、挑盖头等6幅场景,形象地展现了满族的婚礼习俗。他创作的剪纸作品多次获得大奖,尤其是10米长的"水浒全图",在辽宁省"中光大杯"剪纸展览中一举夺得金奖。
2011年,王可满成为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市级传承人。目前,他计划培养自己的一双儿女,以使岫岩满族民间剪纸技艺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和传统的民间文化。民间剪纸图案并不单是根据客观自然形态来造型,而是以寓意、联想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或通过吉语谐意,或通过指物会意等手法,将人们朴素的思想情感通过悠久而精湛的手工技艺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岫岩满族民间剪纸的处境略显艰辛。究其因,一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日益淡化或消失,使民间剪纸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二是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的日新月异、花样翻新,使民间剪纸日遭冷落;三是民间剪纸老艺人相继离世,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基本力量。此外,随着农村现代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年轻人的观念不断变化,很多人不满足于守家在地务农谋生,而是大批进入城市谋求发展,这也使民间剪纸失去了向下一代传承延续的基础。
据悉,岫岩县相关部门已采取多项措施对民间剪纸进行保护,如,抓好民间剪纸骨干队伍和创作基地建设,开展多层次的组织辅导活动,承办和组织参与大型民间剪纸展赛活动,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图书资料,建立传承、保护机制等。经过努力,岫岩满族民间剪纸参与了10余次中国满族民间剪纸等国家级、省级大展,所获奖项不计其数,岫岩也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剪纸艺术之乡"。
2008年,岫岩满族民间剪纸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满族剪纸的保护传承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